“免费领红包”成诱饵 中老年人需当心网络陷阱

来源: 作者: 时间:2018-03-27 12:26
“为什么我平时领红包时,点一下就行了。

  中老年人需当心网络三大陷阱

  “为什么我平时领红包时,点一下就行了。今天这个红包要输入银行卡和密码才能领?”上周末,当电话那头传来老母亲并不流畅的声音时,女儿刘文的心里一紧,赶紧大声告诉妈妈:“那是诈骗红包,所有红包的领取都不需要输入密码!”

  有多少老年人曾陷入诈骗红包的陷阱?除了使用社交工具,大多数中老年人喜欢通过网络做什么?他们经常浏览的文章又反映出哪些情感需求?今天上午,社科院国情调查与大数据研究中心联合腾讯社会研究中心,共同发布了《中老年互联网生活研究报告》,报告通过焦点组访谈、线下调查和大数据分析的方法,揭示了中老年人在互联网浪潮下的生活百态。

  “免费领红包”成网络最大陷阱

  报告显示,一些听上去更受年轻人依赖的网络服务,也渐渐融入到了中老年人的生活当中。比如,在受调查的50岁以上人群中,使用手机支付、手机导航和打车服务功能的人群占比依次为51.5%、33.1%和25.8%。

  随着手机支付功能在中老年人生活中的普及,新的诈骗问题也频繁产生。如同刘文母亲那样,许多老年人在看到手机弹出输入支付密码的要求时,分不清楚这是陷阱还是正常流程。

  课题组专门对互联网诈骗进行了调研。数据显示,中老年人受骗信息类型排名前三位的分别是免费领红包、赠送手机流量和优惠打折团购商品;被这些陷阱“坑”过的人群比例依次达到60.3%、52.3%和48.6%。为此,报告提出了一个重要警示:中老年人虽然具有一定的网络安全意识,但交易能力和信息创造能力偏低,信息甄别能力急需加强。

  超七成人喜欢看心灵鸡汤

  报告显示,沟通交流和信息获取是中老年人在应用互联网时最集中的两个领域——75.8%的人会上网看新闻资讯,超半数人可以自己搜索想要获取的资讯,还有45.9%的中老年人会关注浏览微信公众号文章。超八成人都会在微信中发表情包、在朋友圈点赞,近七成人会拍摄和转发小视频,25%的人会制作手机相册,20%的人还会制作微信表情包。

  这组调查凸显了中老年人上网时的情感需求。数据显示,中老年人浏览网络内容排名最靠前的是与慰藉心灵、调节情绪有关的心灵鸡汤和幽默段子,分别有76.5%和72%的中老年用户浏览了这两类主题。业内人士对记者评论道:“在我们天天‘嫌弃’父母爱刷屏心灵鸡汤文章的同时,也该反思一下我们给他们的关爱是否偏少。”

  报告还显示,中老年人的互联网生活表征和机制更加复杂,这与中老年人的生理特征、生命周期特征、社会经济地位有关,也和老年人对互联网的认知、理解有关。数据表明,54.4%的中老年人对互联网持有开放的认知和态度,而对互联网和智能手机越认同、对自己能力越自信的中老年人,掌握的手机功能也越多、行动能力也越强,从而受骗的可能性更低,网络安全素养更高。

  微信成为主要通讯工具

  本月初,腾讯公司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在全国两会时披露,微信和wechat合并月活跃用户数已突破10亿。《中老年互联网生活研究报告》显示,在中老年人的互联网世界,微信已成为最主流的通讯工具。

  数据显示,中老年人不仅将微信作为即时通讯工具,还将其视作表达情感和维系社交的互动平台,如81.8%的人会在微信里发表情和图片,68.9%的人会发小视频,81.6%的人会在朋友圈与他人互动。在中老年人最常参与的旅游、运动健身和广场舞活动中,微信超过了电话和面对面沟通,成为最常用的联络方式。

  “新技术正在快速更迭,不断催生着新的内容、新的连接和新的生活方式。”腾讯集团副总裁程武向记者点评道,互联网和数字技术是现代社会传达和承载情感的工具,中老年人在退休后失去了“单位”这个主要的社交空间,互联网为他们打开了一个新的世界。他还认为,在现实生活中,客观条件的差距带来了互联网参与度的不同,如何拉平网络社会里的距离,让连接带来的幸福有更多保障,是企业和社会应该持续努力去思考和推进的。腾讯社会研究中心与社科院社会学所就此牵头,呼吁社会、企业、家庭共同努力,建设“老年人友好型网络社会”。

  本报记者 殷呈悦

------分隔线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栏目列表
推荐内容